——山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技师 郝崇华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构筑山西卫生人才高地。
本报记者 孙茹 寇冠卿
擅长:检验免疫、分子生物学诊断、肿瘤标志物研究。
女,硕士,主任技师,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专业,现任山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秘书兼支部书记、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山西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委、山西医师协会检验分会常委、山西省艾滋病检测专家组成员。曾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2014年春天,郝崇华参加了省卫计委“百千万卫生人才培养工程”,有幸前往北京大学医学部进行访问学习。一年的访学中,郝崇华克服万难、收获颇丰,并获得了北京大学优秀访问学者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优秀访问学者荣誉。
博学广收
“在国内一流的大学学习和工作,不仅圆了我的 ‘北大梦’,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外语交流水平,更使我认识到医学的神圣和奥妙。我深深地被北京大学的学风、教学及科研学术研究浓厚氛围所吸引,特别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生化室,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强大的学科优势。我此行在科研和教学工作方面收获了许多。”郝崇华说。
进入北大医学部后,各位访问学者聆听了各学科的讲座,进行了集中的理论培训。“各位顶级专家醍醐灌顶、言简意赅式的讲解,让我们这些离开校园多年的人再次感受到了课堂学习的魅力,把平时掌握零散的知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了解了各学科的基础和前沿知识。”
随后,郝崇华进入北京大学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学习。“在那里,我通过生化、免疫、血液、体液、分子生物室的轮转学习,熟悉了实验室的检测流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开展。”
工作之余,郝崇华还参加了各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多学科临床病例讨论,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医学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周末还会去其他医院或会议中心参加各学科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会议,收获颇丰。
勤恳收获
在导师寿成超教授的指导下,郝崇华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掌握上均有收获,还熟悉了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科研方面,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她积极与导师商定了更具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并认真学习了相关核心课程,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此外,郝崇华还参与了尿液中SNCG水平的临床意义等课题研究,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收集了泌尿系统疾病及正常对照人群尿样800余例,共参与完成上千例尿样中SNCG蛋白水平的检测(ELISA)。“经大量样本检测发现,膀胱癌病人尿液中SNCG水平显著升高,证明SNCG有可能用于对膀胱癌的筛查。”
“通过借阅学校图书馆的专业文献和专业期刊、网上查阅电子期刊等,我了解了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方法,并结合自己的课题进行了大量实验,也提高了自身的科研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郝崇华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课题。访学期间,她撰写了一篇中文论文、一篇SCI论文,并申报山西省科技厅科研一项。
2014年,郝崇华当选为第七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分会委员,并获得北京大学优秀访问学者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优秀访问学者荣誉。
医患和谐 鼓励安慰
2003年,郝崇华开始HIV检测工作,并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前段时间,她还参与了山西省艾滋病防治办公室与山西省人民医院联合举办的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活动。
活动中,郝崇华为社区的卫生人员培训了快速检测艾滋病的方法,并为50多位居民进行了检测。这类活动,对于艾滋病筛查具有重要意义,郝崇华已多次参与其中。“今后,我还会继续尽力,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步。”
近日,郝崇华为一位患者做了检测,结果令患者几近绝望——艾滋病。患者仅有20多岁,正值青春,面对检测结果,几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见此情形,郝崇华便从实验室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为患者做了讲述,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方便患者随时咨询。
“人体感染艾滋病后需经过0.5~20年,平均7~10年的时间才会发展到艾滋病期。患者现在处于潜伏期,需要积极配合抗病毒治疗,因而需要更多的鼓励。”郝崇华说。
惠民实例 着重细节
郝崇华所在检验科,是省卫计委重点建设学科,曾连续十年保持“山西省青年文明号”的荣誉称号。科室注重从细节出发,处处为患者着想,开展了诸多特色服务。
“我们检验科每天早晨7:30提早上班,开始采血工作,就是为了更加方便患者,缩短他们的等候时间。”郝崇华讲道,“此外,我们还会免费为OGTT患者配置检查必需的口服葡萄糖溶液。”
山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是全省第一个装备检验报告自助打印系统的检验科室,装有自助打印系统后,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打印检验报告,不必费时费力等待;外地患者,还可以享受科室提供的邮寄服务。“为了保护患者隐私,我们不会采取网络发送等方式,而是一对一邮寄。”
(责任编辑: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