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和滥用,导致越来越多的细菌逐渐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加之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周期长,跟不上细菌进化的速度,使得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峻。若不及时加以防治,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但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似乎不太现实。因此,另辟蹊径开发新的抗菌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近日,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医学院罗阳教授联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研究员、广州医科大学郭伟圣教授,开发出一种具有近红外光热响应的三重功能纳米材料——TRIDENT(三叉戟: 抗生素抗菌+光热杀菌+荧光监测),通过联合化学光热疗法可协同根除多药耐药细菌,实现对临床耐药细菌感染的有效治疗[2](图1)。▲图1 近红外光激活的TRIDENT用于治疗耐药细菌感染其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一、“精确制导”,避免抗生素的滥用与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抗菌策略相比,“三叉戟战略”更加精准有效!借助TRIDENT良好的荧光特性,可有效观察其在感染部位的滞留情况,为后续近红外光的应用提供指导。近红外光的定点激活下,TRIDENT系统可在指定感染部位释放抗菌药物,既保证了局部药物浓度,也避免了抗生素的滥用。二、恢复抗菌药物对耐药菌杀伤作用在光热作用的协助下,亚胺培南(imipenem,一种β-类酰胺抗生素)能够恢复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伤能力,而单独应用亚胺培南则并不能达到类似效果[3](图2、图3)。▲图2 临床分离得到的耐药细菌经不同条件处理后的SEM图像▲图3 TRIDENT的抗耐药细菌感染能力评价三、高效杀灭作用及良好生物安全性体外杀菌和体内抗感染实验表明,近红外光激活的TRIDENT可通过抗生素和光热的协同作用,破坏细菌细胞的结构完整性,干扰细菌的正常生理活动,从而实现对药物敏感型细菌和耐药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重耐药的大肠杆菌)的高效杀灭作用。此外,体内外实验证明TRIDENT对小鼠胚胎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等正常细胞株无毒性作用,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罗阳教授表示,通过后续不断优化,该“三叉戟战略”可进一步应用到耐多药或极端耐药病原菌引起的感染中,为耐药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注:该项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局社会民生项目、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合作项目等基金项目的支持。文章延伸阅读1、TRIDENT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人员以月桂酸和硬脂酸的混合物为载体,将亚胺培南和光敏剂分子IR780负载在其中,并在表面修饰上磷脂分子,从而制备出相变温度为43℃(温度超过43℃时由固态变为液态)的TRIDENT。结果表明,TRIDENT具有较好的均一性。同时观察到TRIDENT在不同溶剂能保持相对一致的水和粒径与形态,证明其具有较好稳定性(图4)。▲图4 TRIDENT的制备和表征2、TRIDENT作用原理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光敏剂IR780可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促使TRIDENT系统的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大于43℃时,载体发生固液相转变,从而实现对亚胺培南的有效释放(图5)。▲图5 TRIDENT的热响应性能表征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313-3#Sec8文章延读:https://bioengineeringcommunity.nature.com/users/310556-guangchao-qing/posts/54022-photothermal-responsive-nanocarrier-for-the-efficient-treatment-of-multidrug-resistant-bacterial-infection-by-synergetic-chemo-photothermal-therapy罗阳教授简介罗阳,重庆大学医学院/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检验医学学术学科带头人。获“国家特支计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军队青年科技人才扶持对象、国家人社部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等人才项目支持。担任重庆市教委“单分子检测的基础与转化”创新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学和纳米分子诊断医学研究,研究方向涵盖了纳米材料杀菌技术、生物传感技术、便携式检测技术等领域。主持国家“863”、“973项目”分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等国家级课题四项,主持重庆市杰青、军队推广扩试、军队国防特区专项、重庆市自然基金重点、重庆市重点攻关等省部级课题16项。在Sci Transl Med,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等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6篇IF>10,2篇ESI高被引),获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专利各1件,获中国专利23件(发明专利19件)。先后研发出血型快速检测试剂、量子点生物标记检测仪、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检测仪等多项生物分子及POCT快速检测试剂并实现成果转化。罗阳教授课题组招生简介罗阳教授先后获批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大学、西南医科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重庆大学研究生导师资格。课题组常年招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并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等机构合作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同时也与多个国外高校、机构(如美国哈佛大学、NIH、MD Anderson癌症中心、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等)合作紧密,可为广大报考学生提供大量的国外联合培养机会。罗阳教授课题组氛围和谐,团队内部高效协作、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团队研究方向:1、新型纳米医学检测技术的研究与转化;2、复合纳米材料杀菌机制及新型杀菌策略研究;3、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参考文献:[1] Brown, E.D. & Wright,G.D. Antibacterial drug discovery in the resistance era. Nature529, 336-343 (2016).[2] Qing, G., et al. Thermo-responsive triple-function nanotransporter for efficient chemo-photothermal therapy of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l infec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10, 4336 (2019) .[3] Lee, A.S. et al.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Nat Rev Dis Primers 4, 18033 (2018).(注:本内容由罗阳教授团队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xsq)
重大突破:我们将不再对耐药细菌束手无策!
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