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来自河南的数十位艾滋病患者、感染者与媒体见面。本报记者 李强 摄
本报讯 (记者 底东娜)昨天,40余从河南来京维权的艾滋病患者、感染者与媒体见面,表达改善自身生活现状的诉求。
一位患者家属说,这些患者和家属聚到一起面对媒体,就是希望在国际艾滋病日这天,得到更多关注,“如果这一天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的处境,其他的日子就更难了。”
这是一群大多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40多名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家属,全部来自河南,大多数是农民,最小的患者是因母婴感染的3岁孩子,年龄最大的是曾做手术输血感染的61岁普通农妇。
会上,每人都简短介绍了自己的感染经历,说到难过处,有的人大声痛哭。
这些患者和家属表示,曾到相关部门寻求解决因输血感染艾滋病后带来的一系列生活和就医问题。有的人希望病人所需药物、治疗能全部免费,有的人提出家庭遇到的困难应有部门给予救助,有的人诉讼赔偿无门,也有人认为低保标准太低,希望提到城镇低保最高标准。
艾滋病患者杨正兰介绍,1995年12月因子宫肌瘤切除子宫时输血感染艾滋病,索赔无果,多年来看病花去家中一切,现在一直借住在别人家。
多次接触艾滋病患者赔偿案件的北京瑞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方平深有感触,他说,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在寻求赔偿时,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无法立案,无法进入法律程序。
李方平在河南省某县法院要求立案时,立案庭直接答复不能立案,目前只能通过行政途径解决。而行政途径一般情况下就是上访,受害者又成了上访者,也成了地方维稳的对象,赔偿之路走得更艰难。
“希望……”在活动最后,大家在留言册上写下寄语,每人都在开头的第一句话写下“希望”两个字,希望能早日康复,希望得到帮助,希望回家团圆……
个案 “好想有个属于自己的家”
只有提到她养的三只猫时,刘喜梅的嘴角才轻轻扬起,脸上有了一点笑意。而提到很久没回去的家乡,提到婚嫁,提到儿时的玩伴,这个25岁的女孩把脸侧向一旁,眼泪流了下来。
刘喜梅是河南省新蔡县化庄乡人,从小被送养,养父母已去世,1995年曾因受伤输血,2004年10月查出已感染艾滋病,兄嫂拒绝收容她,她一个人住到了乡里的艾滋病点卫生院。
她说:“艾滋病毁了我的一生。”曾经的理想,已彻底远离了她,活下去成了最现实的问题。
2004年10月,是刘喜梅的人生分水岭,在郑州省防疫站查出感染艾滋病后,她躺在家里半个月,不去治疗,只想等死,“当时整个人都崩溃了。”
“饭碗隔离,邻居的躲避,怪异的眼神,亲人的疏远,又加上别人对我的歧视,我一刻也不想活,心里就想着赶快死掉。
2007年,乡医院要求喜梅搬走,“我确实没地方可去,当时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得了。我好想有个属于自己的家,哪怕就是两间房子,我也很满足了。”
2009年1月,她曾为了房子问题推开县长办公室,县长接待了她,当即给乡书记打电话,并写信让乡里解决房子问题和经济困难问题。但回到乡里,回到村里,各种各样的难题推给她,房子就是盖不起来。
目前,喜梅的收入只有低保,除了自己的每月60元,哥哥嫂子也把低保钱转给她接济生活,如果有了房子,喜梅想开个杂货店,这样可以有些经济收入,“也许是个幻想吧,谁来买我卖的东西呢?”
本报记者 底东娜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