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许琦敏)先将DNA拷贝一份,再均匀地分成两份,形成两个新细胞。这个说来简单的过程,可没手没眼的细胞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细胞靠的是一双名叫纺锤体的临时装配起来的“手”,把DNA形成的棒状染色体分开。最近,中美科学家通过联合研究,对这双“手”的形成机理又有了新认识。 前天,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朱学良研究员与美国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郑诣先教授的合作研究成果:Nudel和胞质动力蛋白在纺锤体基质的组装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调控纺锤体的正确形成。 纺锤体只在细胞即将分裂的时候出现,将已经复制成2份的DNA均分并拉到细胞的两端,完成这个任务后,就消失了。纺锤体由两个长满微管的星状体形成,这些能够迅速伸长和缩短的微管可以“抓住”并分离染色体。如果纺锤体这双“手”被装配错了,没法均分DNA了,会怎样?那可乱套了!你能想象一个细胞里多出了一条DNA,而另一个细胞却少了一条么?课题组研究人员马丽说,DNA分配不均匀,会引起遗传不稳定,导致细胞死亡或肿瘤、癌症等疾病发生。 不过,长期以来,纺锤体的形成机理一直是个繁复难解的谜。这次,中美科学家通过长达两年的探索,又揭开了谜底的一角。他们发现,一些被称作“纺锤体基质”的“货物”会被蛋白质Nudel带到有“分子马达”之称的胞质动力蛋白上,然后沿着微管,被组装到星状体上,并促进纺锤体的正确形成。实验证明,如果缺少了Nudel或胞质动力蛋白,纺锤体的形成过程会停滞下来,无法形成两头尖中间宽的纺锤形,染色体分离自然也无法进行下去。
(责任编辑:labweb)
DNA“抓手”组装有奥秘
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