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135菌群流脑:要严防但无须恐慌

□本报记者  郑灵巧□
9月9日,有媒体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现首例由W135菌群引起的流脑病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何为W135菌群流脑?其流行状况如何?对今年流脑流行有无影响?预防W135菌群流脑有无特异性免疫手段?本报记者日前走访了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专家。
  国内W135菌群流脑有个案报告
  据中国CDC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罗会明主任医师介绍,流脑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国际上将脑膜炎奈瑟氏菌分为13种血清群,即A、B、C、D、X、Y、Z、29E、W135、H、I、K、L群。一直以来,我国流脑病例多为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所致,同时存在B、C、Y、W135群散在病例。
  近年来,国外由W135群引发的流脑暴发已有多起。2000年,在非洲、欧洲一些国家及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等地,发生了W135群流脑局部暴发;在麦加朝圣人群中也发生过W135群流脑暴发。2003年~2006年,非洲的一些国家均出现了W135群流脑局部暴发。
  国内监测显示,目前我国由W135群感染引起的流脑个案病例也有报告。
  我国为流脑低发地区
  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流脑年发病率为1/10万~10/10万,以非洲中部流行地带为最高。过去每隔8年~12年出现一次周期性流行。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其流行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流行区域不断扩大。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非洲一些国家在1988年~1997年共发生流脑70.4万例,死亡10万例,仅1996年的流行就发生了18万例病例。
  罗会明说,随着流脑疫苗免疫接种的普及,人们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的不断改善,我国流脑发病率逐年下降,2000年以后,发病率下降到0.2/10万以下,总体属于世界流脑低发病地区。病例相对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并以散发为主。
  W135菌群也有针对性疫苗
  罗会明告诉记者,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发病与控制暴发或流行的有效措施,但流脑疫苗免疫具有菌群特异性。目前我国上市的流脑疫苗,包括A群流脑疫苗、A+C群双价流脑疫苗、A+C+Y+W135群四价流脑疫苗。我国流脑疫苗接种已经被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从今年开始,全国范围内6个月~18个月的儿童接种A群流脑疫苗,3岁~6岁儿童接种A+C群双价流脑疫苗。A+C+Y+W135群四价流脑疫苗及适龄儿童以外人群接种的流脑疫苗,均为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
  罗会明说,要有效地预防流脑,需要针对流脑流行菌群选择适合的疫苗。发生流脑疫情后的应急接种,应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估,确定疫苗使用种类,由政府组织实施。如果病人病原检测为C群,即使用A+C群双价流脑疫苗;如果病人病原检测结果仅为A群,可使用A群流脑疫苗,也可使用A+C群双价流脑疫苗;如果无菌群检测结果,可首选A+C群双价流脑疫苗;对于发生W135群流脑疫情地区,可考虑对适龄儿童接种A+C+Y+W135群四价流脑疫苗。
  我国已有特异性防控措施
  罗会明指出,尽管这些年来我国流脑发病率较低,但流脑死亡数与病死率一直居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为此,我国在积极展开流脑预防接种的同时,加强了疫情监测等系列防控措施。
  据介绍,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通过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及时报告发现病例。各级疾控机构实时监视流脑发病动向,发现聚集性病例立即启动流行病学调查。与此同时,我国还设立了国家级和省级流脑监测哨点监测网络,仅国家级流脑监测哨点就有40多个,除开展病例的流行病学监测外,重点之一是开展实验室监测,动态掌握流脑菌群的变迁,为流脑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罗会明说,近年来,我国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包括W135群在内的各种流脑菌型实验室监测水平均有了很大提升,对W135群流脑已经具备特异性预防控制措施。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