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本节主要讨论胃痞。
胃痞是脾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当出现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目录
1.痞满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痞满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痞满有哪些典型症状
4.痞满应该如何预防
5.痞满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痞满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痞满的常规方法
1痞满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
1、表邪入里外邪侵袭肌表,治疗不得其法,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遂成痞满。如《伤寒论》所云:“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人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食滞中阻或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茶烈酒及辛辣过烫饮食,损伤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滞胃脘,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如《类证治裁-痞满》云:“饮食寒凉,伤胃致痞者,温中化滞。”
3、痰湿阻滞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脘,则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4、情志失调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形成痞满。其中尤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而成之痞满为多见。即如《景岳全书-痞满》所谓:“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5、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饮食不节,或久病损及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生痞满。此正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所论述的因虚生痞满:“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胃痞的病机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括外邪人里,饮食停滞,痰湿阻滞,肝郁气滞等;虚即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实邪之所以内阻,多与中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反之,中焦转运无力,最易招致实邪的侵扰,两者常常互为因果。如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既可停湿生饮,又可食滞内停;而实邪内阻,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终至虚实并见。另外,各种病邪之间,各种病机之间,亦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形成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病理变化,为痞证的病机特点。总之,胃痞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
2痞满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病程迁延,并可渐渐发展为胃痛、胃癌等疾患。慢性胃炎伴有恶性贫血者,癌变发生率比其它胃肠病要高出20倍以上,要引起胃肠病患者重视。萎缩性炎伴肠化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贫血表现,头晕、乏力、心悸、面色苍白。重者头晕,心慌、眠黑、大汗、甚至休克等。
3痞满有哪些典型症状
1、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
2、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
3、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
4、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4痞满应该如何预防
胃痞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并坚持治疗,多能治愈。但胃痞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贵在坚持治疗。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常使病程迁延,并可渐渐发展为胃痛、胃癌等疾患。
1、注意饮食:吃饭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以清淡、对胃黏膜刺激性小想食物为主,避免辛辣、生冷、坚硬、过酸等刺激性大的食物。
2、戒烟戒酒:烟酒会对胃黏膜有损伤,引起粘膜糜烂、充血,从而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3、慎用药物:有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可刺激胃黏膜,引起疾病反复发作。应慎用或者尽量避免。
4、积极治疗:患了疾病,应积极治疗,不论是急性胃炎还是其他疾病,都不可忽视,以免疾病进一步扩展,累及其它粘膜组织,引起更严重的疾病。
5痞满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痞满的诊断除了依靠临床表现外,相关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纤维胃镜检查、上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等的异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6痞满病人的饮食宜忌
痞满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
7西医治疗痞满的常规方法
疼痛可以选用金铃子散、良附丸、左金丸、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草豆蔻等;痞满可以选用木香、砂仁、枳实、厚朴、茯苓、丁香、白豆蔻;大抵辛香药物都具有促胃动力作用、促消化作用。反酸、烧心可以选用煅瓦愣子、乌贼骨、茯苓、瓜蒌、左金丸、芍药甘草汤、栀子甘草汤等;纳差可以选用丁香、木香、砂仁、生姜、二芽,以及三棱、莪术等。适当的对症治疗对于治本大有帮助。
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因此,其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理气消痞。实者分别施以泻热、消食、化痰、理气,虚者则重在补益脾胃。对于虚实并见之候,治疗宜攻补兼施,补消并用。治疗中应注意理气不可过用香燥,以免耗津伤液,对于虚证,尤当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