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合胞病毒冲上热搜!“咳”不容缓!干细胞外泌体雾化有效帮助改善肺功能
继肺炎支原体后,合胞病毒又冲上了热搜!冬季病毒来势汹汹,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日前,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王全意介绍,在北京,目前肺炎支原体已非儿科就诊首因,前三位是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合胞病毒上升到第三位。
合胞病毒爆发
合胞病毒主要引起6个月以下婴儿患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以及较大儿童和成人的鼻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尤其对早产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婴幼儿造成的疾病更重。
随着冬季的到来,各类病毒流行,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的患者日益增多,而咳嗽、咳痰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雾化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有一些知识需要我们清晰起来。
那么,什么是雾化?哪些药物可以用于雾化?如何操作家庭雾化及需要注意什么?肺部雾化有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雾化?
雾化是雾化吸入疗法的简称,指利用专门的设备将吸入药物等分散成气溶胶形式,通过呼吸系统进行给药。它能够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以达到清洁、湿润气道局部和全身治疗的目标。
目前,雾化已经成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由于其能够直接在局部发挥作用,患者对此接受程度较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采用这种给药途径。
哪些药物可以用于雾化吗?
常见的雾化药物包括以下四类:吸入用糖皮质激素、吸入用β2受体激动剂、吸入用抗胆碱药物、吸入用祛痰药物。
而选择适合雾化的药物需要关注两点,一是药名含有“吸入”二字,二是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一项中注明“经适当的雾化器给药”。
尽管目前在临床实践中仍然会遇到将注射剂作为雾化吸入药物使用的情况,但这种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被推荐。例如,氨溴索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等药物就存在被用于雾化吸入的情况。
注射剂不推荐雾化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雾化吸入药物的理化及药理学特性均有特定的要求,如雾化粒径。影响雾化吸入疗效最主要的因素是有效雾化颗粒直径,雾化颗粒应能沉积于气道和肺部,并产生治疗作用。
如果雾化颗粒直径>5.0微米,多达到中央气道(气管和支气管),绝大多数被截留在口咽部,最终经吞咽进入体内;如果雾化颗粒直径<0.5微米,虽能达到末梢气道(细支气管、肺泡),但潮气呼吸时,90%的药物微粒可随呼气排出体外;雾化颗粒直径为1.0~5.0微米较为适宜,可达到中间气道及以下(支气管)。因此,若有效雾化颗粒直径未达到要求,则无法发挥雾化治疗的效果。
其次,注射剂中的辅料可能引发气道痉挛、呼吸困难,甚至导致哮喘发作,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在与其他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合用时,患者需要谨慎选择。乙酰半胱氨酸会与橡胶、铁、铜等发生反应,所以在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应该使用塑料和玻璃制造的喷雾器,并且使用后需要清洗喷雾器。
如何操作家庭雾化?
简言之,医用处方的雾化吸入疗法是一种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达到洁净、湿润气道局部和全身治疗目的给药方式。虽是局部用药但也有不良反应,因此不能自行用药,患者应用时需要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雾化前建议:空腹,清理鼻腔分泌物,不抹油性面霜。雾化后注意漱口、洗脸,以减少药物的全身吸收。
肺部雾化有什么作用?
上文中所提到的家庭雾化,其实是医用处方的雾化方式,需要谨遵医嘱进行使用。
另一方面,市面上还有一些肺部雾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可供民众选择。不论是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和病后的肺部养护,通过专业可靠的健康养护,也是不错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肺部雾化健康服务,需要了解该品项的养护方式,作用效果,适用人群,以及服务机构的资质等。
肺功能外泌体雾化修复
以肺功能外泌体雾化修复为例,该健康养护品项通过采用简单便捷的鼻腔雾化吸入方式,将外泌体细胞因子,直接送至肺组织细胞最低端,进行雾化靶向养护,以改善整体肺部功能。
养护益处
✔ 修复受损和清除变异的肺组织细胞
✔ 加强肺泡液清除,改善和预防肺纤维化
✔ 促进肺部抗炎、抗细胞凋亡,抗微生物作用
✔ 加强免疫调节,有效保护肺内皮和肺泡上皮细胞
✔ 靶向强、见效快,能快速深入肺组织细胞并起到作用
适用人群
新冠“阳”康人群,患有肺炎、轻度肺损伤,以及因生物病原体、药物等导致肺部疾病人群;换季咳嗽、经常性呼吸困难、胸口闷等,以及久居大城市或工业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差等人群。
写在最后
面对冬季多种病毒流行,加上新冠病毒的背景下,呼吸道疾病成为当前威胁民众健康的首要问题之一。在医用雾化处方的治疗下,或选择其它肺部雾化健康服务,是当前主要的防治方式。
我们还需要做的是,做好日常防护,勤洗手,戴好口罩,防止病毒感染。预防冬季呼吸道疾病,从现在做起!
内容来源:健康中国,南宁疾控
免责声明:本搜狐号发表医学观点或数据均已公开,如有异议,欢迎私信更正或讨论;文章仅为科普,不作医学治疗引导(我们尊重原创,文章部分观点及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